东北抗AG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APP下载日义勇军史-东北民众抗日武装
尊龙凯时官网,尊龙凯时,AG尊龙凯时,尊龙娱乐,尊龙体育,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尊龙凯时体育,尊龙凯时平台,ag尊龙,尊龙平台,尊龙,尊龙官网,尊龙登录入口,尊龙官方网站,尊龙app下载,尊龙凯时APP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除了一部分是东北军警参加外,大部分由广大爱国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以及失业工人组成。在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中,他们英勇善战,成为抗日军的主体。
东北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前仆后继,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们不顾政府的反对,毅然奋起于田间垄亩,自发地组织抗日武装,首先进行抵抗。东北人民曾经历了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等,都组织过许多支抗日、抗俄的武装,有着以武装反抗压迫与侵略的光荣传统。他们英勇斗争的事迹,至今还在民间传颂着。在当年东北农村为了防匪、防盗,普遍成立“联庄会”、“自卫团”等民间自卫武装组织。据“九·一八”事变前调查资料记载,农村联庄会,自卫团和民户存有,其“总数不下二百万支”。①这些便成了抗日义勇军兴起、发展的物质基础。“联庄会”、“自卫团”等民间武装组织,培养一大批能打善战的指挥人员,他们成为抗日义勇军的骨干。
“九·一八”事变之初,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声率领部分公安总队退到锦州后,组织各县公安队、“自卫团”和“联庄会”等建立抗日武装。十月初,在黑山、台安、北镇、新民、彰武等县出现了民众抗日队伍,于是黄显声以警务处长的名义委任各县抗日义勇军司令,这是辽宁民众抗日义勇军出现之始。到锦州失守前,共发展成二十二路,但大部分活动于辽西。其中较著名的有黑山王显廷第一路军;台安、盘山项青山、老北风(张海天)建立的第二路军;新民耿继周建立的第四路军,北镇于会川建立的第十二路军;阜新金子明建立的第二十军等。特别是耿继周和金子明所领导的义勇军,不仅建立的时间较早,而且给日军的打击也很沉重。
耿继周,字耿礼,新民县城南八里铺村人。早年投身军界,一九二三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九,八”事变时任汤玉麟炮兵总监兼炮兵独立营长。日军占领沈后,听到家乡沦落,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悲愤交加,毅然潜回家乡,四处奔走联络爱国志士,建立抗日武装,最后在自旗经乡绅、爱国人士王润堂和大民屯陈拱南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一支“约有七、八千人的抗日队伍。”
耿继周队伍建立后,不久,北平救国会先后派出冯基平、杨寿天、李烈生(李兆麟)、张一吼、朱黎和刁振羽、侯维民、纪亭榭等爱国青年来耿部工作。当时耿继周部士气很高。其次,抗日声势较大的是金子明部。金子明,原名金英,是老同盟会员,早年曾参加过奉天辛亥革命活动,后一直在沈阳以医生为业。“九·一八”事变当夜,“适在沈垣,目睹日军残杀暴行,义愤勃然,已动杀敌御侮之念。”①于是与同仁刘广英、孙一斌等同时潜回原籍阜新索合营子秘密建立抗日武装,不久与彰武黄家窝堡乡绅黄忠兴所组织的抗日武装联合,成立第二十路军,金子明为司令,黄忠兴侄黄九龄为副司令。这支队伍后来发展到一万二千余人,活动在打通路线附近,多次袭击日军军车,是辽西抗日军三大主力之一。与此同时在抗日高潮推动下,辽北、辽南、辽东等地也有民众自发的抗日义勇军的出现。辽北有一支较著名的抗日队伍,就是赵亚洲领导的“抗日总队”,最初只有三十余人,十几条枪,在战斗中发展到五千余人的大队伍。这支队伍壮大后被救国会改编为第三十九路军,任命赵亚洲为司令,在一九三二年三月,伪满洲国成立前后两次攻打沈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②
辽南、辽东出现抗日义勇军的时间也很早,“九·一八”事变不久,十月上旬,邓铁梅与其好友云海青一起由锦州秘密回到凤城小汤沟顾家堡子,与当地乡绅、自卫团长王子久、顾润堂等人联系,建立抗日队伍。由于得到各爱国乡绅和民众的拥护,自动献出枪械子弹,并向远近地区通报消息,所以不到一个月时间集聚爱国农民三千余人,编为三个团,和一个大刀队,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公推邓铁梅为总司令,王兆麟(凤城教育会长)为参谋长。司令部下设政治、参谋、军需、军械、军法、军医等六处,外有捐饷局,专负筹饷工作。这支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到一九三二年上半年已发展到万余人,活跃在安奉线路上,曾多次攻打凤城、庄河、岫岩及其他重要城镇。他们以实际行动冲破政府不抵抗的反动政策,极大地鼓舞军民抗日,声势“威震四方”。①
与邓铁梅同时组织民众抗日军的有凤城双庙子村长李春光和民团长陈友天、王寿山等人,于十月七日组织辽东抗日军,最初七百人,后发展到三千余人。这支队伍多次破坏安奉铁路,袭击日军据点,后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编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三十五路,任命李春光为司令。②
在辽西、辽南抗日怒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东边地区通化、柳河、临江和清原等地也有民众抗日武装的出现。较早的有王凤阁、方春生等人,在柳河境内鹿尾林、豹子头林中操练大刀会,成立抗日队伍。唐聚五起义后被编为第十九路自卫军,扩大到五个旅,约有六七千人,成为一支著名的抗日队伍。与此同时清原爱国人士、退役军官孙铭武及其弟孙耀祖和张明贤等人,在清原与新宾交界八家子和南天门等地,以民团为基础组织六百余人的抗日武装。新宾旺清门爱国志士、老同盟会员王彤轩,在日军攻占沈阳后,就联合朝鲜革命志士梁碧海、金晓奎、梁荷山等人,成立一支一千余人的抗日自卫团。唐聚五起义后被改编为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一路军,一直战斗到一九三六年。
辽西第四十八路义勇军郑桂林部,队伍发展很快。到一九三二年五月已达一万四千余人,编为二十四个旅。这支抗日军主要成分是爱国农民和手工业者,但也有一部分“胡匪”和东北军警参加,战斗力很强,曾多次攻打兴城、绥中和其他重要城镇,是辽西抗日的主要力量,一直坚持到热河抗战失败后,退入关内被何柱国改编。
伪满洲国成立后,辽宁义勇军由原来的二十二路发展到五十八路,外有若干支独立支队和独立团,抗日武装遍及全省。
八月间,又有刘景文反正起义。刘景文原是岫岩县公安大队长,“九“九·一)八”事变后由锦州省政府提升为公安局长,伪八”满洲国成立时,就任伪县长兼警察局长。刘景文为了抗日扩编十个警察中队,约有四千余人,八月乘邓铁梅攻击岫岩之机,率部起义,成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五十六路并被任命为司令。起义后队伍共编为九个旅,最多时达到一万二千余人,是辽南抗日的主要力量。这支抗日队伍活动时间较长一直战斗到一九三四年二月失败。
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领导下,将辽热地区的义勇军,先后编成五十八路(其中有八路未建成),实际参加抗日的只有五十路,另有十余支独立支队。
除了上述五十余路义勇军外,还有若干支独立抗日支队。支队发展到二十七支,后有些支队升为路军或合并他部,如第一支队于会川部升为第十二路;第六支队石殿卿部,并入第十三路军;第九支队张凤君部,后归第五十二路军改编为第五支队;第十四支队高军清部编入第十四路军为第四支队;第十七支队沈宝琳部,后编入第二军团改编为第八路军。其余的由于队伍势力不大,后来分别加入其他抗日军或自行解散。
一九三二年五月,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合作,为便于领导,把辽热两省抗日义勇军划分为五个军区。
第一军区,军团总指挥部设在热河省青龙县乾沟镇,以彭晓秋为总指挥,管辖辽河以西及热东等十余县。兵力约有七万余人。
第一路军、第四路军、第十二路军、第十三路军、第十七路军、第二十路军、第二十五路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九路军、第三十路军、第三十三路军、第三十四路军、第三十七路军、第四十八路军等。
以上十四路军,系救国会先后编成的抗日队伍。此外,第一军团还编有五个支队。
第一支队,司令李海峰,北票上园村人,巡警出身。一九三二年三月,在朝阳建立抗日武装,约有二千余人,活动于义县、锦县、朝阳等地,后被朱霁青收编为第一师。
第十二支队,司令高体乾,建平硃碌科白音代沟人,于一九三二年五月与赵玉岐等人组织抗日武装,约有两千余人。
第十三支队,司令刘振东,朝阳七道岭村人,胡匪出身,绿林绰号“振东”。一九三二年初参加抗日活动,三月成立支队,后被朱霁青收编,一直战斗到一九三五年以后。
第十四支队,司令孟昭炎,字希尧,北票黑城子平安地人,原系东北军某部营长,一九三一年末,由天津返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全部约有千余人,后被朱霁青收编。①
此外,还有蓝天林组织的“农民抗日军”,约有一千余人活动于锦县、北票境内。
第二军区指挥辽河以东,浑河以南,辽阳、海城、台安、辽中、盘山、营口、盖县、庄河、岫岩、凤城等辽南十余县境内所有抗日武装。军团部最初设于台安县高力房子村,总指挥由王化一兼任,因有事不能到职,李纯华以副总指挥代行其事,总参谋长严经武。第二军团共编十七个路军、六个独立大队,但能参加战斗的也只不过十余路和三、四个大队,兵力约有六万余人。
第二军团以海城为中心,活跃在辽南十余县内。一九三:年末日伪军大举进犯,主力撤退到辽西,但还有几支抗日以伍,如卢士杰、顾冠军、刘景文等,仍留原地战斗,一直坚择到一九三三年秋先后失败。
第三军区,军团部设在通化,以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为总指挥。主要管辖辽东地区桓仁、宽甸、本溪、新宾、抚顺、海龙、柳河、辉南、临江、长白、辑安等二十余县。
第三支队:司令王华一;第四支队:司令高佐臣;第五支队:司令陈义;第六支队:司令何仙涛;第十支队:司令李福臣;第十二支队:司令马博泉。
上述支队均由各地自卫团改编而成,装备差,无战斗能力,除何仙涛支队协助李春润部作战外,其余的只能在当地维持治安。第三军团虽有四十余支队伍,但实际上能参加战斗的只有二十多支队伍,约有六、七万人。
第四军区,管辖辽河以北,有铁岭、开原、昌图、双山、梨树、怀德、东丰、西丰、西安(今辽源)等县所有各种抗日队伍。任命熊飞为第四军区总指挥,但熊飞当时在东北军骑兵第二师任第一团长,驻防白马关未能出关任职。因此第四军团没有建立起来,但在该地区活动的抗日义勇军,只能单独行动或直接与救国会联系。计有下列几支队伍:
第十四路军:司令张士林,第二十三路军:司令孙光烈,第二十六路军:司令方振国,第三十九路军:司令赵亚洲,第四十一路军:司令顾右军,第四十七路军:司令赵公权,第五十三路军:司令陈子阳。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骑兵第二路军:司令马世锦,兵力二千余人,活动地点郑家屯以北茂林一带;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骑兵第四路军:司令成庆龙,兵力三千余人,活动地点通辽、保康一带;梨树县民众抗日军:司令那景春,兵力一千余人;洮安民众抗日军司令:任子青,兵力约有一千余人;辽宁中央地区民众抗日自卫军:司令栾法章,兵力四千余人,活动地点开原、铁岭、清原、西丰等县;怀德县抗日救国军第十九支队:司令张政中,兵力一千余人;昌图县抗日救国军第二支队:司令李双仪兵力约有数百人。①
此外在这个地区活动的还有几支“胡匪”抗日队伍:金山好、绿林好、北合、小白龙、占东洋、赵锡九等股也都参加了抗日。应划归第四军区内的抗日队伍约三万余人,由于没有建立统一指挥,所以抗日力量分散,在日军大举进攻下,很快失败,个别的队伍坚持到一九三四年春。
第五军区,管辖地域,主要是辽北和蒙边:康平、法库、双辽、瞻榆、开通、洮南、洮安、突泉、镇东等县。军团部设在通辽,总指挥高文彬,参谋长王云汉。高文彬,字荫周,康平高家窝棚人,保定军校第五期毕业。一九三0年二月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第五处(步兵训练处)少将处长,“九·一八”事变后被张学良任命蒙边宣抚专员。第五军团成立后兼任总指挥,领导辽北民众抗日斗争。
辽北、蒙边民众义勇军共有九个梯队,十个支队和几个独立团,现将各梯队、支队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第一独立团长:白梦梅;第二独立团长:刘子恒;第三独立团长王子印;卫队营长:张伯骞。
第五军团全部约有四万余人,当时声势很大,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日本以第十六旅团长川原劲少将为指挥,率其所部并调昌图、法库、彰武、开原、铁岭五县伪军警共七千余人,从四面进犯康平。高文彬率军经五昼夜英勇抵抗,最后由于子弹不足,十七日决定放弃康平。是日下午高文彬率少数队伍撤出后,向东转移,行至孔家窝堡时,被法库伪警队包围“俘获”。①
高文彬被俘后,第五军团失去指挥中心,各路军闻讯后,一部分退入通辽、开鲁和西去热河。没有退出的队伍,除刘叙五、王聘儒、包善一、王士忱等少数人投敌外,大部分就地解散。只有杜鸿奎、张伯骞等人率队伍坚持斗争。
吉黑两省在“九·一八”事变后,也出现了领导民兵抗日武装的军政组织。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九日爱国人士,盖文华、赵冠民、王樽、李耀清等,在哈尔滨成立了“东北民众救国义勇军军政委员会”,组织抗日武装。任命王德林为总司令,下分十二路,现将司令、驻地、兵力以及活动情况简介如下:
第一路军:司令王德林兼,副司令孔宪荣,全部队伍约有两万余人,主要活动地区敦化、宁安、东宁、穆棱等县。
第四路军:司令李松涛,队伍主要以自卫团为主,约有一千五百余人,活动在舒兰境内。
第五路军:司令关跃洲,双城人,“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以改编自卫团为主,成立抗日义勇军,全部约有二千余人。一九三二年五月,关跃洲在保卫双城战斗中与参谋长杨伯珩战死。
第六路军:司令梁文洲,呼兰人,留日学生,“九·一八”事变后,编练自卫团成立抗日武装,宾县省政府成立后参加抗日。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与日伪军作战时,被日机炸死,其队伍“坚持到年底也自动解散了。”
第七路军:司令姜振东,五常人,原是自卫团队长,其部约有三千人。一九三二年四月与袁海龙联合攻克五常县城,改为海龙县,袁当了十八天县长。
第八路军:司令李海青,江桥抗战时,被马占山任命为抗日自卫军第三路司令,驻肇东、兰西一带。马占山附逆后,被迫渡江进入吉林界内,从此属于吉林抗日军系统,全部约有四千余人,活动于吉黑两省,扶余、农安、长岭、乾安、安达一带。
第十一路军:司令李少山等三路建立不久,分别参加了円占海部宫长海和姚秉乾旅;第十二路军:司令刘品璋,阿城县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收编自卫团,成立抗日队伍。全部约有二千余人,活动于本县境内,曾参加保卫宾县、双城等战役,后被冯占海部收编。
第二支队:司令赵在田,主要在巴彦县境内,其队伍由自卫团和胡匪队伍改编,大约有三千余众;
第三支队:司令赵濯华,原是宾县满井区长,“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在宾县临时省政府的支持下,组织抗日武装。该部队伍约有二千余人,分为三个营:第一营营长王坤;第二营营长祖延堂;第三营营长张殿武。外有一个大刀队由窦师率领。这支队伍在一九三二年七月编入冯占海部仍称第三支队,九月失败。
第四支队:司令薛翘如,珠河(今尚志)县长,在宾县省政府成立不久,率自卫团和山林警察队等二千余人,打起抗日旗帜,后率该支队投入冯占海部。
第五支队:司令王廷颐,黄埔军校毕业,“九·一八”事变后,回乡组织青年学生和农民成立抗日队伍,约有三千余人,主要活动于桦川、桦南等县,后加入李杜部。
随着日军的疯狂侵略,抗日队伍也不断扩大。一九三二年五月,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发展到六万余人,共编成六路;第一路军:司令由王德林兼;第二路军:司令孔完荣兼;第三路军:司令吴义成;第四路军:司令刘万奎;第五路军:司令郑兴;第六路军:司令王玉振。
此外,在一面坡有王茂盛别动队;辽北有成庆龙别动队;辽东有杨福海别动队;辽西有李海峰别动队,亦称西路司令等,各率数千人,进行抗日活动。在吉东、吉北许多抗日山林队和胡匪队伍,如虎林的陈东山、饶河的王三好、宝清的苏子瑞、穆棱的张文楷、九标和勃力的海威等股,也都接受王德林的指挥。
在吉林抗日义勇军中,王德林部势力发展最快,队伍数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王德林提出“工农商学兵各界同胞联合起来,”“不分党派,共同一致对外抗日”的正确主张结果。
黑龙江省的民众抗日义勇军,江桥抗战失败后,马占山率部退到克山时,曾以省府主席名义下令,“征收民械,训练民团······每三县委一上校民团总队长,每总队分四中队,每中队分三小队,每一中队骑兵一百二十六名,”共编成十余总队,约有一万余人。一九三二年四月初,马占山反正后,注意了发动民众抗日武装,五月三十日,在海伦成立“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总司令部”,由第二旅长梁振铎兼任总司令,所“统辖民军约三万余人”,共编成四个军和十余支抗日大队。
第一军:司令张锡武,报号“天照应”,望奎人,原是张殿九旅第一团排长,江桥抗战后,收容溃兵组织抗日队伍,主要活动于青岗、望奎、木兰、安达等县,全部约有三千余人。曾攻克过安达等许多城镇,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八日,张锡武被日伪军捕获,惨遭杀害。
第二军:司令徐子鹤,活动于讷河东蔡河子一带,全部约有二千余人,主要是由自卫团和警察组成。
第四军:司令李天德,原系马占山部第七团长。马占山附逆后,他率部分队伍打起抗日旗帜,活动于海伦十二井子一带,全部约有五千余人。